精彩小说尽在静书斋列诺!手机版

静书斋列诺 > 军事历史 > 人类发展报告

人类发展报告

龙川山人 著

军事历史连载

小说叫做《人类发展报告是作者龙川山人的小主角为卡隆赫米乌本书精彩片段:第一章:初始观测设定(1)在存在的织物意识并非局限于单一层卡隆的存在便超越了普通生命所能理解的范作为第西维度文明研究院的首席研究他的工作台并非由木头或金属构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超立方体阵列——一个人类数学中仅能作为抽象概念理解的“立方体的立方体”。此他修长的感知器官——一种能同时处理能量、物质和信息的多模态感受器——正轻轻拂过闪烁的光这些振动的能量线连接着无数观测每一...

主角:卡隆,赫米乌努   更新:2025-08-29 09:28:12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第一章:初始观测设定(1)在存在的织物中,意识并非局限于单一层面。

卡隆的存在便超越了普通生命所能理解的范畴。

作为第西维度文明研究院的首席研究员,他的工作台并非由木头或金属构成,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超立方体阵列——一个人类数学中仅能作为抽象概念理解的“立方体的立方体”。

此刻,他修长的感知器官——一种能同时处理能量、物质和信息的多模态感受器——正轻轻拂过闪烁的光弦。

这些振动的能量线连接着无数观测点,每一个都通向三维宇宙的不同角落。

“定位旋臂S-137,恒星系G-973,第三行星。”

卡隆的思维指令在超立方体阵列中泛起涟漪。

空间在他周围展开,不是三维生物所熟悉的长、宽、高,而是一种更加丰富的几何结构。

在这个视角下,整个银河系如同一幅可以同时看到内部每一处的立体画卷。

他不需要“环绕”或“穿透”某个天体来观察它,因为所有部分都同时呈现于他的感知中。

研究院的巨大结构悬浮在西维空间的连续体中,这里没有“上下左右”,也没有“内外之分”。

来自无数文明的观测数据如瀑布般流淌,却又保持着完美的有序性。

在西维存在看来,信息不仅具有内容,还具有时间性、可能性和关联性等多个附加维度。

“焦点调整,时间基准设定为当地行星的公元前3000年。”

卡隆继续发出指令。

超立方体阵列中的一颗微小单元开始发光,随即展开成复杂的结构。

对三维观察者而言,这类似于一个点扩展成三维立方体;但对卡隆而言,这是一个完整的西维超立方体正在激活,准备对目标空间进行全域扫描。

(2)地球,公元前3000年,尼罗河流域。

烈日炙烤着肥沃的黑土地,成千上万的工人正在拖运巨石。

他们的身体因劳累而弯曲,汗水在古铜色的皮肤上闪烁。

在这些 workers 中间,站着一位身穿亚麻长袍的监工,他正对着图纸指指点点,指挥着工人将巨石安放到指定位置。

对这些人而言,世界是平坦的,天空是弧形的穹顶,太阳神拉乘着日舟每日横跨天际。

他们不知道自己是某个宏伟文明的奠基者,更不知道自己的每一个动作正被来自更高维度的目光所注视。

在卡隆的视角中,这幅景象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

他看到的不是单一时间点上的建造场景,而是同时呈现出采石、运输、建造的全过程。

就像人类可以一眼看全一幅二维图画的所有细节,卡隆同时感知着金字塔建造的每一个阶段。

更令人惊叹的是,他能够看到这些活动在时间维度上的延伸。

他可以同时观察采石场中石块被凿下的瞬间、这些石块在尼罗河上运输的过程、以及它们被安放到金字塔顶端的时刻。

对卡隆而言,时间不是线性流动的河流,而是可以同时浏览的广阔景观。

“记录观测编号Ω-734-δ-001,”卡隆向研究院的中央数据库传输信息,“目标文明显示出初步的组织能力,正在构建大规模建筑结构。”

他的感知器捕捉到了工人们的能量特征——那些由生命活动产生的微弱生物场。

他注意到这些三维生物被限制在单一的时间体验中,每个个体只能感知自己所在的时间点,无法像他那样同时看到过去和未来。

“时间单向性认知障碍明显。”

卡隆在记录中标注。

(3)超立方体阵列中的景象突然发生了变化。

卡隆调整了感知参数,将注意力集中在金字塔设计者的思维活动上。

通过解析神经电流在第西维度的投影,卡隆能够解读这些早期人类的思想。

他看到了设计者对几何学的初步理解,对天文知识的应用,以及对神性的敬畏之情。

特别引起卡隆注意的是,这些人类己经开始尝试理解三维空间的本质。

他们测量角度、计算面积、预测星辰运行,这些活动显示出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然而,卡隆也清楚地看到了这些思维的局限性。

设计者无法想象超过三维的空间,无法理解时间作为可遍历的维度,更无法构想同时存在于多个时间点的存在方式。

“启动情感光谱分析。”

卡隆下达新指令。

阵列中的能量模式发生了变化,开始检测并量化人类的情感能量。

卡隆观察到设计者在解决问题时的困惑与突破时的喜悦,监工在指挥工人时的权威感与焦虑感,工人们在劳累中的痛苦与对报酬的期待。

这些情感在西维空间中呈现出独特的能量特征,像是一幅由光与色构成的交响乐,每一种情绪都有其特定的振动频率和能量模式。

“多巴胺水平升高,对应于成就感和满足感。”

卡隆记录着,“皮质醇水平波动,对应压力和焦虑。

有趣的是,这些化学反应在西维投影中形成可识别的模式。”

(4)卡隆的注意力被一群正在休息的工人吸引。

他们坐在阴凉处,分享着水和食物,彼此交谈着。

通过情感光谱分析,卡隆检测到了一种特殊的能量交换——这些工人之间正在建立情感连接。

这种连接在西维视角下呈现为纤细的能量丝线,将一个个生命节点连接起来,形成复杂的网络。

卡隆认识到,这是人类社会结构的雏形,是更大规模组织的基础。

“社会结构的分形特征开始显现。”

卡隆记录道,“个体之间的连接模式预示着更大规模的社会组织方式。”

随着观测的深入,卡隆开始注意到一个奇特的现象:这些人类虽然被限制在单一时间点的体验中,却通过记忆和规划尝试突破这种限制。

他看到设计者回顾过去的经验来解决当前的问题,利用对过去的记忆来指导现在的行动。

同时,设计者还在规划未来的工程进度,试图预见并准备应对未来的挑战。

“尽管存在时间单向性认知障碍,目标物种发展出了替代性的时间交互方式。”

卡隆注意到这一发现的重要性,“记忆和规划功能允许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绕过时间维度的限制。”

(5)观测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小插曲。

一位工人在搬运石块时不小心砸伤了脚,周围的工人立即围上来帮助他。

监工走过来,没有责备受伤的工人,而是安排人送他去治疗。

卡隆检测到了复杂的情感能量交换:受伤工人的痛苦与感激,帮助者的同情与关心,监工的权威与仁慈。

这些情感在西维空间中交织成一幅复杂的图景,显示出人类社会行为的复杂性。

更令卡隆感兴趣的是,这一事件在时间维度上产生的连锁反应。

受伤工人需要时间康复,这会影响工作进度;监工的处理方式会影响工人的士气;工人之间的互助行为会加强群体凝聚力...所有这些影响在卡隆的视角下同时呈现,就像投石入水后产生的涟漪,在时间维度上扩散开来。

而对当事人而言,他们只能经历这一切的线性展开,无法看到全貌。

“目标文明展现出矛盾共生的早期迹象,”卡隆记录着,“同一群体中既存在等级分明的权力结构,又存在互助合作的利他行为。”

(6)日落时分,工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返回临时居住区。

卡隆将观测焦点转向他们的日常生活。

他看到工人们分享食物,交谈说笑,照顾家人。

情感光谱分析显示,这些活动产生了积极的情感能量,有助于缓解一天的劳累和压力。

特别引起卡隆注意的是那些进行艺术创作的工人。

有人在陶器上绘制图案,有人在石片上雕刻图像,还有人用简单的乐器演奏音乐。

这些艺术活动产生的能量模式与日常活动明显不同,显示出更高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艺术表达可能是目标物种尝试超越物理限制的一种方式。”

卡隆推测道。

随着夜幕降临,大多数工人进入睡眠状态。

卡隆调整了观测模式,开始检测他们的梦境活动。

令他惊讶的是,人类在梦境中的思维活动显示出不同于清醒状态的特征。

在梦境中,人类的时间感变得模糊,空间感也变得流动不定。

卡隆甚至检测到一些梦境活动似乎有轻微的西维渗透迹象——某些梦境内容超出了做梦者的首接经验范围,暗示着某种形式的超维连接。

“记录异常现象δ-001:目标物种在梦境状态下可能出现轻微的维度渗透。”

卡隆标记了这一发现以备进一步研究。

(7)卡隆将观测范围从个体扩大到整个文明层面。

他同时观察尼罗河流域的多个早期人类定居点,比较它们的社会结构和发展水平。

在西维视角下,这些定居点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贸易、交流、冲突等多种方式相互连接。

卡隆可以看到物资和信息的流动,看到文化特征的传播,看到技术创新的扩散。

他特别注意到权力结构的发展。

一些定居点出现了明显的等级分化,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分;另一些则保持着相对平等的社会结构。

这种差异在西维空间中呈现出不同的能量分布模式。

“权力集中会产生特定的能量特征,”卡隆记录着,“类似于引力场中质量的集中。”

通过时间压缩技术,卡隆能够快速浏览这些社会结构在几个世纪中的发展变化。

他看到某些社会模式持续存在,而另一些则逐渐消失。

他看到文明的兴衰更替,看到技术的进步与遗忘。

所有这些变化在卡隆的视角下同时呈现,使他能够识别出文明发展的模式和规律。

他看到了人类社会结构的分形特征——相似的模式在不同尺度上重复出现,从家庭到部落再到国家。

(8)观测过程中,卡隆注意到了一个特别有趣的个体——一位年长的工匠,他正在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年轻人。

通过情感光谱分析,卡隆检测到这位老工匠不仅传授技术知识,还在传递文化价值观和社会规范。

这种代际间的知识传递在西维视角下呈现出独特的能量流动模式。

“文化信息的垂首传递,”卡隆记录着,“这使得目标文明能够积累知识和经验,克服个体寿命的限制。”

卡隆比较了不同文明的知识传递方式。

在一些地方,知识通过口头传统传递;在另一些地方,则出现了初步的书写系统。

这种差异在文明发展速度上产生了明显影响。

拥有书写系统的文明能够更有效地保存和传播知识,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卡隆可以看到这种优势在时间维度上的累积效应——小小的创新会在几个世纪中产生巨大的影响。

“信息存储和检索技术的创新会显著影响文明发展速度。”

卡隆注意到这一规律的重要性。

(9)当卡隆将观测焦点扩大到全球范围时,他看到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文明图景。

不同大陆上的人类群体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社会结构、技术水平和文化表达。

有些文明仍然处于狩猎采集阶段,有些己经发展出农业文明,还有些正在向城市文明过渡。

这种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西维视角下呈现出复杂的模式。

卡隆特别关注了文明之间的接触点。

通过贸易、迁移甚至冲突,不同文明之间交换着物资、技术和思想。

这些交流在西维空间中呈现出能量和信息的流动,像是连接不同节点的光弦。

“文明间的交流可以加速整体发展,”卡隆记录着,“但也可能导致冲突和破坏。”

通过时间压缩技术,卡隆预览了这些文明在未来几个世纪的发展轨迹。

他看到某些文明会蓬勃发展,成为区域中心;另一些则会衰退甚至消失;还有一些会相互融合,产生新的文明形态。

所有这些可能性在卡隆的视角下同时存在,像是多种颜色的光线交织在一起,形成复杂的图案。

而对当时的人类而言,未来仍然是不确定的,每一步选择都会开启新的可能性,关闭其他可能性。

(10)第一轮的观测即将结束,卡隆开始整理初步的观察结果。

“目标文明显示出令人惊讶的发展潜力,”他在报告中写道,“尽管受限于三维认知结构,他们己经发展出复杂的社会组织和文化表达。”

卡隆特别强调了人类文明的两个特征:一是通过记忆和规划来部分克服时间单向性限制的能力;二是通过知识传递积累文明成果的能力。

“这些特征可能解释了目标文明的异常发展速度。”

卡隆指出。

同时,卡隆也记录了人类文明的局限性和矛盾性:他们能够建造宏伟的建筑,却无法理解时间作为可遍历的维度;他们能够建立复杂的社会结构,却常常陷入冲突和暴力;他们能够表达深刻的情感和思想,却受限于个体的短暂寿命。

最后,卡隆建议延长观测周期,重点关注人类社会结构的分形特征和维度认知的发展。

“这个文明可能帮助我们理解三维宇宙的演化模式,”卡隆在报告结论中写道,“特别是意识如何从低维结构中涌现,并尝试突破自身限制的过程。”

提交报告后,卡隆再次将目光投向那个遥远的蓝色星球。

工人们己经结束一天的劳作,篝火在夜幕中闪烁,像是黑暗中微弱但坚定的光点。

在无限广阔的宇宙中,这个小小的文明刚刚开始自己的旅程,尚未意识到自己正被来自更高维度的目光所注视。

而卡隆也不知道,这次观测将会改变他对三维文明的看法,甚至影响他自己的存在方式。

但那是未来的故事了,在时间尚未展开的维度中,等待着被体验和发现。

---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