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我出生在安徽北方的一个农村,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具体有多穷 我换一种说法吧。
我所在县城是全国贫困县 所在的镇是乡镇中最穷的镇,生活的是该镇最穷的村 当时我们庄平均三户有一户就是泥巴垒砌成的房子。
汽车我是见过的 唯一的一辆解放卡车邻居有一辆 他家也是数一数二的先富起来的, 但是这辆车也不常见要等到他有空的时候会开回来,这个时候很多孩子就会在村口等着,在行驶汽车后面追着跑,大家都想跑的快一点这样就能闻到一股煤油味儿,首到车开到门口的土路上停着,这个时候邻居从驾驶座下来,会拿出一包糖,水果味的硬糖我早己经忘了什么味道了,只记得很甜,甜了部分的童年…………我那个时候大概西五岁吧,不是所有的事都记得很清楚,我只把我还没忘的写出来吧,可能有些感受会跟同年代的人有一些重合,但每个人的童年都有自己的感同身受,你问我童年过的幸福吗,那个时候不该用幸福这个词,既幸福也不幸福吧,幸福的是父母在身边,随着父母出门打工成了留守儿童,亲情越来越远……家里有几亩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记得不至于挨饿,但我也忘不了我去邻居家借过好几次盐的场景,亲戚来了家里坐不下也去借过几次板凳。
至于何不食肉糜这句讽刺的话在我的童年从来都是一首悲歌,我家真的吃不起肉,可能一年就吃几次肉吧。
那个时候还没有民工的观念,大家的意识还停留在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没有出去打工的观念。
随着第一批出门打工的人回来,大包小包的回家亲切的给大家讲述自己在大城市的所见所闻,火车上是可以吃饭的,有个箱子投进去一块钱会出来一瓶汽水,当然这个时候大家都见多识广了,各种各样的影视剧,随处首达的高铁,这也见证了时代发展的很快。
不怕大家笑话,我在一年级在亲戚家寄宿上学的时候,表哥打工回来了2000年左右吧,他说他亲眼看到有个剧组在拍戏,里面的演员可乐雪碧随便喝、薯片随便吃,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才能过上这样的生活,那个时候我表哥在南方做学徒,说是学徒其实什么也没学到,每天的工作就是刷碗,拖地,擦桌子重复的体力劳动,每个月的工资也仅仅有两三百块钱,而那个时候他出去一趟的车费就要两百左右。
很小的时候家里的零食那肯定是没有的,因为就算走亲戚也是买的散称的白糖,然后用小的袋子封口,点燃一根蜡烛,用一根金属烧热放在袋口上利用金属的余热封住。
有时候自己太馋了就会趁大人不注意拿一个勺子放点白糖进去,点燃一根蜡烛,利用蜡烛的火焰灼烧,慢慢的看着白糖融化变成白色的糖水,然后变成黄色,最后变成棕色,等余温渐渐消散,吃起来别有一番滋味,不过这种事一般都是趁着大人不在的时候,可以避免一顿皮带的伺候……那个时候父亲算是出门打工比较早的一批人,周围的邻居还留守在故乡,父亲每次远赴他乡时我都很想他。
我长大后有了孩子,每次出差的时候,如果一天能处理好,我尽量不会在外面待第二天,小时候的寄宿,把我的心困在了很多年前,看到孩子就想到了小时候的我,岁月走的太快了,我有点跟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