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静书斋列诺!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遗忘之海的档案员

第2章 档案编号G-734

发表时间: 2025-08-18
“流浪者号”是一艘单人短途跃迁船,内部空间狭窄得像个棺材。

尘埃脱下厚重的“恒定者”防护服,身体的每一块肌肉都在***着深度疲劳。

他将自己固定在驾驶椅上,激活了自动返航程序。

窗外,现实断层的光怪陆离被拉伸成无数彩色的线条,随着飞船进入亚空间航道而瞬间消失,取而代লাইনে的是一片深邃、宁静的暗能量之海。

他闭上眼,但那股转瞬即逝的“空洞感”依然盘旋在脑海,如同舌尖上一点无法化开的苦涩。

是错觉吗?

他反复问自己。

在档案员的职业生涯中,“感觉”是最不可靠的东西,它往往是信息污染的早期症状。

任何依据“感觉”做出的判断,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档案馆的铁律第一条:相信数据,且只相信数据。

尘埃睁开眼,调出了此次任务的全部记录数据流。

从他出发到任务完成,总计三小时二十七分钟,所有环境参数、能量波动、自身生命体征,都被忠实地记录下来,形成了一道庞大而复杂的信息瀑布。

他将自己的精神沉浸其中,像一位最严苛的校对员,逐帧逐秒地审查着记录。

他特别留意了自己感觉到“空洞”的那个时间点——任务完成后的第1.73秒。

数据流在那一刻显示得非常平滑。

能量读数为零,空间曲率回归基准线,熵值稳定……没有任何异常。

他甚至动用了最高权限,将数据精度放大了上亿倍,结果依然是完美的“正常”。

仿佛他的感觉,真的只是大脑在极度疲劳下,对他开的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

“果然……”尘埃低声自语,语气中不知是释然还是失望。

他将这段个人感受,标记为“待观察的主观幻觉”,归入了报告的附录部分。

他不会删除它,这是他作为档案员的严谨;但他也不会将它写入正文,这是他作为档案员的理智。

他开始撰写正式的任务报告。

这或许是他工作中,比“调律”本身更耗费心血的部分。

一份合格的报告,不仅要描述任务的全过程,更要对畸变源的成因、修复手段的有效性、以及潜在的后续影响进行精确的、不带任何主观色彩的评估。

这篇报告将被录入档案馆的中央数据库,成为后来者处理类似事件的教科书。

他调出了一块全息光屏,手指在上面飞快地舞动,一行行简洁而精准的文字随之浮现:任务报告档案编号:G-734任务代号:XT-734-Alpha,“格利泽-436b引力弦畸变”负责人:见习档案员 尘埃(编号:D-1989)任务等级:二级(标准)任务概述: 对位于格利泽-436b恒星系附近的现实断层中,一处由B-3级“执念型”信息遗产引发的引力法则畸变,进行“调律”修复。

执行过程:1. 抵达目标区域,确认畸变源能量模型与数据库记录一致。

2. 采用标准“基础谐振”程序进行初步引导,效果不佳,畸变法则表现出强烈抗性。

3. 通过对畸变源信息流的深度解析,判定其核心为“未完成的数学推演”所产生的强指向性执念。

4. (此处略去违规操作的描述,修改为)……采用“共情式引导”策略,以高级数学逻辑模拟其推演过程,填补其“逻辑缺口”,成功引导其执念完成“逻辑闭环”。

5. 畸变源在完成闭环后,其执念能量自然消散。

引力法则回归标准宇宙弦振动模式。

任务完成。

评估与建议:“共情式引导”策略对处理高阶“执念型”遗产具有极高的效率,但对执行者的计算力和精神稳定性要求极高,存在被信息污染的风险。

建议将其列为“高风险备选方案”,非A级以上正式档案员不建议尝试。

附录:……(包括详细数据、能量图谱、以及那段被标记的“主观幻觉”)。

写完最后一个字,尘埃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他将报告加密,通过亚空间通讯链路发送回了第79分部。

做完这一切,他才允许自己真正地放松下来,靠在椅背上,任由飞船带着他在暗能量之海中漂流。

大约一个小时后,“流浪者号”平稳地驶出亚空间,停靠在了档案馆第79分部的星港里。

第79分部,是一座悬浮在象限边缘的巨大空间站,外形如同一枚由无数同心圆环构成的复杂徽章。

它是档案馆部署在银河系数千个前哨站之一,负责监控和维护着附近上万个恒星系的“现实稳定”。

尘埃走出飞船,立刻有地勤机器人上前,开始对“流浪者号”进行消杀和信息净化处理。

他则乘坐内部轨道车,前往分部的核心区域——“档案总库”。

轨道车在透明的管道中穿行,窗外是分部内部的景象。

巨大的圆环结构中,无数档案员和工作人员行色匆匆,他们有的在维护着发出嗡嗡声的巨型服务器阵列,有的在全息屏幕前激烈地讨论着什么,更多的,则是像他一样,刚刚结束任务归来,脸上带着无法掩饰的疲惫。

这里没有英雄式的欢迎,没有欢呼和掌声。

对于档案馆而言,修复现实就像呼吸一样,是理所当然的日常。

成功是本分,失败是渎职。

每一个档案员,都是这台维护宇宙正常运转的庞大机器上,一枚沉默而精准的齿轮。

尘埃对此早己习惯,甚至有些享受这种井然有序的、非人情化的氛围。

它让他感到安全。

轨道车停在了“档案总库”的入口。

这里是分部的心脏,一座高达数公里的圆柱形大厅,墙壁上是密密麻麻的、如同蜂巢般的存储单元。

每一个单元里,都封印着一份被成功收容的“信息遗产”或一份重要的任务档案。

大厅中央,一道巨大的蓝色光柱冲天而起,那是连接着档案馆中央数据库的主信息流。

他走到一台终端前,插入了自己的身份识别卡。

“欢迎回来,见习档案员尘埃。”

一个机械的女声响起,“任务报告G-734己收悉,正在进行初步审核。

请稍候。”

光屏上,他刚刚提交的报告正在被AI以惊人的速度逐字逐句地分析、比对、验证。

任何一个微小的逻辑谬误或数据矛盾,都无法逃过它的眼睛。

几分钟后,审核结果出来了。

报告G-734 初步审核结果评估:优秀。

结论:任务完成度100%,修复效果完美。

报告逻辑清晰,数据完整。

特别批注:报告中提及的“共情式引导”策略具有高度开创性,己提交至‘战术理论部’进行深度评估。

此项将为你增加150点考评积分。

警告:检测到任务过程中,执行者‘自我认知’锚定值曾跌破70%安全线。

根据《档案员行为准则》第17条,予以口头警告一次。

请在24小时内,前往‘心智稳定中心’接受一次强制性心理疏导。

尘埃看着那条“警告”,无奈地笑了笑。

他就知道会是这样。

档案馆的系统,永远是胡萝卜加大棒。

它会因为你的创新而给予奖励,但更会因为你的冒险而敲响警钟。

150点考评积分,这算是一笔不小的收获。

对于见习档案员来说,积分是决定他们能否晋升的唯一标准。

通常一次二级任务,最多只能拿到50分。

这次的超额奖励,显然是沾了那个“违规操作”的光。

“你的报告己经通过了,”一个懒洋洋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我就说,那帮老古董们虽然嘴上说着规矩,身体却很诚实嘛。

看到能提高效率的新法子,比谁都积极。”

尘埃不用回头,也知道是陆明。

他转过身,看到陆明正靠在不远处的墙上,他同样穿着档案员的制服,但领口松开,头发也有些凌乱,与周围一丝不苟的环境格格不入。

他手里抛着一枚银色的数据芯片,脸上挂着那种标志性的、有点玩世不恭的笑容。

“你的任务完成了?”

尘埃问。

“一个小小的‘时间循环’遗产,困住了一个贸易空间站。

我进去,把它的‘循环脚本’最后一行加了个‘GOTO END’,就搞定了。”

陆明轻描淡写地说,仿佛只是去修了个水管,“比你那个要跟三百万年前的鬼魂聊数学的活儿轻松多了。”

他走过来,拍了拍尘埃的肩膀,然后压低声音说:“说真的,你感觉怎么样?

锚定值掉到62%,那可不是开玩笑的。

我当时在指挥中心,心都提到嗓子眼了。”

“我很好,”尘埃回答,语气一如既往的平淡,“在可控范围内。”

“得了吧,‘可控范围’这词儿,就是我们这种人用来安慰自己的。”

陆明撇了撇嘴,“我看了你的附录,那个‘主观幻觉’……你确定只是幻觉?

我可从没听说过现实断层里有‘负一状态’这种东西。”

“数据不支持任何异常。”

尘埃坚持道。

陆明盯着他看了几秒,然后叹了口气:“好吧,你总是对的。

也许是我太紧张了。

走吧,别杵在这儿了,赶紧去‘心智稳定中心’报到,不然系统又要给你发警告邮件了。

我请你去‘过滤’酒吧喝一杯,庆祝我们又一次成功地没让宇宙散架。”

“过滤”酒吧,是分部里为数不多的娱乐场所,提供一种能过滤掉酒精对神经系统负面影响的特调饮品。

尘埃想了想,点了点头。

他也确实需要放松一下。

两人并肩向“心智稳定中心”走去。

路上,陆明喋喋不休地抱怨着分部的伙食、最新的预算削减,以及他又看上了技术部的哪个姑娘。

尘埃大部分时间只是安静地听着,偶尔回应一两个字。

这就是他们之间的相处模式。

陆明是火,热情而奔放;尘埃是冰,冷静而内敛。

性格迥异的两人,却是在同一批见习生中,唯一能互相理解的挚友。

他们穿过长长的回廊,路过一扇巨大的落地舷窗。

窗外,是浩瀚无垠的真实宇宙,星辰如钻,星云如画。

尘埃不经意地瞥了一眼,目光却瞬间凝固了。

在那遥远的、深邃的黑暗背景中,他仿佛又看到了那个点。

那个比所有黑暗都更加深邃,比所有虚无都更加空洞的点。

它就在那里,静静地,仿佛己经存在了亿万年,也将在亿万年后依然存在。

“怎么了?”

陆明注意到他的异样,顺着他的目光看去,“什么都没有啊。”

尘埃眨了眨眼,再看过去时,那里己经只剩下正常的星空。

“没什么,”他收回目光,声音里带着一丝自己都未曾察觉的疲惫,“可能……是太累了。”

他没有告诉陆明,这一次,他非常确定,那不是幻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