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瑶自幼体弱多病,这对林悦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会。
在苏府调养期间,林悦凭借着自己扎实的医学知识,对苏瑶的饮食和作息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进庭院,林悦便早早起身,不再像以往的苏瑶那般慵懒贪睡。
她亲自前往厨房,挑选新鲜的蔬果,搭配出富含营养的膳食。
那些以往被视为普通之物的青菜、萝卜,在她眼中却是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佳品。
她摒弃了以往那些过于油腻滋补却不利于消化吸收的食物,像什么肥腻的羊肉汤、甜腻的糕点,转而让厨房准备清蒸鱼、清炒时蔬、粗粮粥等清淡易消化又营养丰富的餐食。
同时,她还根据苏瑶的身体状况,制定了一套循序渐进的锻炼计划。
刚开始,只是在庭院中慢慢踱步,呼吸新鲜空气,活动活动筋骨。
随着身体逐渐适应,便加入了一些简单的瑜伽动作,如树式、三角式等,这些动作不仅能增强身体的柔韧性,还能锻炼平衡感和肌肉力量。
起初,苏瑶的身体过于虚弱,连站立片刻都觉得吃力,但林悦鼓励她坚持下去,每次多坚持一会儿,日积月累,身体便会慢慢强壮起来。
苏府上下对这位小姐的变化感到十分惊讶,下人们私下里都在议论小姐仿佛换了个人似的。
负责洒扫的小厮看到小姐不再整天闷在房间里,而是在庭院中活动,惊讶得差点忘了手中的活计;厨房的婆子们也对小姐要求的新菜品啧啧称奇,不明白为何小姐突然喜欢上了这些清淡的食物。
而林悦也开始慢慢适应了唐朝的生活。
她跟着教导嬷嬷学习唐朝的礼仪规范,这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从走路的步伐开始,嬷嬷教导她要轻盈缓慢,莲步轻移,每一步都要保持身姿端正,不能有丝毫的晃动。
林悦起初总是掌握不好节奏,走得要么太快,要么就有些摇晃,引得嬷嬷不停地纠正。
坐姿更是讲究,要端庄优雅地坐在绣墩上,腰背挺首,双手交叠放在膝上,不能随意乱动。
与人交谈时,言辞要谦逊有礼,神态要温和婉约,眼神不能太过首白大胆,这些细节都让林悦花费了不少心思去练习。
她还用心熟悉府中的人际关系,苏府是个大家族,人员众多且关系复杂。
苏瑶的父亲苏御史在朝中为官,事务繁忙,平日里对女儿的关心较少,但对她的期望颇高。
苏瑶的母亲早逝,府中是继母当家,继母表面上对她关怀备至,可林悦总觉得那笑容背后藏着些什么。
还有几位庶出的兄弟姐妹,各自有着小心思。
林悦明白,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必须小心谨慎,才能站稳脚跟。
为了更好地融入这个时代,林悦还开始研读唐朝的医书典籍。
她发现唐朝的医学虽然己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与现代医学相比,仍存在许多不足和误区。
例如,在对一些疾病的认识上,过于依赖传统的经验和理论,缺乏对人体解剖和生理机能的深入了解;在治疗方法上,也多以草药、针灸、推拿等传统手段为主,手术等较为先进的治疗方式几乎没有。
这让林悦看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她渴望能将现代医学的理念和知识融入到这个时代的医学中,为大唐的医学发展做出贡献。
然而,她的这些改变和想法并非一帆风顺。
继母对她的饮食调整和锻炼计划颇有微词,认为女子就应该端庄守静,不应如此抛头露面地在庭院中活动,而且那些清淡的食物怎么能养得好身体。
但林悦并没有退缩,她据理力争,用自己逐渐好转的身体状况证明了这些改变的正确性。
在研读医书时,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古代的文字晦涩难懂,许多医学术语与现代不同,她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请教府中的老夫子和医者,一点点地钻研理解。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林悦始终没有放弃。
她在苏府的日子渐渐步入正轨,身体也越来越好,同时也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比如府中的一位老医者,对她的医学见解颇为赞赏,时常与她交流探讨。
而林悦也在等待着一个机会,一个能让她走出苏府,将自己的医术施展于更广阔天地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