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静书斋列诺!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我的修复师男友,能修万物除心垢

第3章 无法修复的过往与悄然萌动的心

发表时间: 2025-10-06
苏晚晴是在和张奶奶聊天时,才知道沈知节可能有阿斯伯格综合症倾向。

“小沈啊,人很能干,就是太‘轴’了。”

张奶奶说,“之前物业来修水管,他因为师傅没按他画的图纸施工,跟人家吵了半天,说会影响房屋结构安全。

后来才知道,他小时候就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不喜欢跟人玩,就喜欢拆东西再装回去。”

苏晚晴心里一紧,想起沈知节说起父母时的沉默。

她试着用他的“逻辑”沟通,果然顺畅了很多。

她不会再跟他说“我好难过”,而是说“我现在的情绪指数低于正常阈值,需要一点时间调整”;她不会随意打乱他的计划,而是提前一天跟他确认见面时间。

沈知节也在慢慢改变。

他会在苏晚晴整理旧物时,主动提出帮忙分类,因为“物品分类能提高整理效率40%”;他会记住她不喜欢香菜,在外吃饭时,精准地帮她挑掉碗里的香菜;他甚至开始调整自己的日程表,留出“苏晚晴可能需要帮忙”的弹性时间。

但苏晚晴也有自己的烦恼。

上周母亲打来电话,又说起让她回老家考公务员的事,语气里满是指责:“你一个女孩子,整天跟一堆旧东西打交道,有什么前途?

你弟弟马上要买房,你不帮衬就算了,还这么不让人省心!”

她挂了电话,坐在楼梯间发呆,沈知节不知什么时候站在了她身后。

“你现在的心率是112次/分,比正常范围高28%。”

他递来一瓶水,“根据你的通话内容,你与母亲的矛盾核心是职业选择与家庭责任的冲突。

从理性角度分析,你的职业能创造情感价值,且收入稳定,无需否定自身价值。”

苏晚晴看着他,突然眼眶一热:“你不懂,那是我妈妈,我没办法跟她讲道理。”

“我确实不懂亲情中的情感羁绊,但我知道,你帮张奶奶整理旧物时,眼睛是亮的。”

沈知节蹲下来,平视着她,“你的职业有意义,这就够了。”

那一刻,苏晚晴的心脏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

这个不懂情感的男人,却总能精准地戳中她的软肋。

她突然想起张奶奶的话:“有些人看起来冷冰冰,其实心里比谁都干净。”

晚上,苏晚晴收到沈知节发来的消息,只有一句话:“根据情感研究数据,当人感到委屈时,拥抱能提升愉悦概率65%。

如果你需要,我可以提供拥抱。”

她盯着屏幕,笑着笑着,眼泪就掉了下来。

原来,再理性的世界,也会因为一个人,出现温柔的“误差”。

苏晚晴是在帮张奶奶整理阳台旧物时,偶然聊起对门邻居,才知道沈知节可能有阿斯伯格综合症倾向。

那天张奶奶抱着晒干的被褥,看着对门沈知节正用卷尺反复测量晾衣绳的高度,轻声叹了口气:“小沈啊,人是真能干,就是太‘轴’了。

前阵子物业来修水管,师傅按经验凿了块墙,他硬是拦着不让,拿着自己画的房屋结构图跟人家吵了半天,说师傅的位置偏了三厘米,会破坏承重墙的受力结构。

后来听他远房亲戚说,他小时候就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不喜欢跟人凑堆玩,就爱抱着旧钟表、收音机拆了又装,连说话都比别的孩子晚两年。”

苏晚晴手里的搪瓷盆“咔嗒”碰了下阳台栏杆,心里突然一紧。

她想起之前聊天时,只要提到“父母家人”这类话题,沈知节的话就会突然变少,眼神也会沉下去,像被按下暂停键的机器。

原来他那些“古怪”的坚持,不是刻意疏离,而是天生的与众不同。

从那天起,苏晚晴试着用他的“逻辑语言”沟通——不再说“我好难过,想找你聊聊”,而是发消息问“我当前情绪指数低于正常阈值(60分),需要15分钟的陪伴缓冲,你接下来半小时是否有空闲”;想约他周末吃饭,会提前一天发日程确认:“周六中午12点,城南‘老味道’菜馆,是否符合你的用餐时间规划”。

没想到这样的沟通方式,竟比之前顺畅太多,沈知节的回复也从简单的“是/否”,多了“该菜馆距离你家1.2公里,步行15分钟,可避开晚高峰”的细节。

沈知节也在悄悄改变。

之前苏晚晴整理旧物时,他只会在旁边默默观察,现在却会主动搬来分类盒,说“按物品材质(布料/金属/纸张)分类,能提高后续整理效率40%”;一起在外吃饭,他会在服务员上菜后,先拿起苏晚晴的碗,用筷子精准挑掉里面的香菜——连藏在米饭缝里的碎末都不放过,理由是“你上次食用香菜后,心率上升8次/分,伴有轻微打喷嚏症状,判定为不适宜摄入”;更让苏晚晴意外的是,他手机里的日程表多了一块浅粉色的“弹性时间”,标注着“苏晚晴可能需要帮忙(旧物修复咨询/情绪缓冲)”,时间定在每天晚上七点到八点,刚好是她常加班整理旧物的时段。

可苏晚晴也有自己跨不过的坎。

上周母亲打来的电话,像根刺扎在她心里。

电话里母亲的声音带着惯有的指责:“你一个女孩子,整天跟一堆别人不要的旧东西打交道,能有什么前途?

你弟弟下个月要交买房首付,差五万块,你倒好,不仅不帮衬,还在外面折腾你那破工作!

我怎么养了你这么个不让人省心的!”

苏晚晴攥着手机,指甲掐得掌心发疼,却连反驳的力气都没有——从小到大,母亲总把“弟弟的事就是家里的事”挂在嘴边,她的喜好、她的职业,永远排在“家庭责任”的后面。

挂了电话,苏晚晴没回家,蹲在楼梯间的安全出口角落,盯着地面的瓷砖缝发呆。

不知过了多久,一双白色运动鞋停在她面前,熟悉的淡墨香飘了过来。

沈知节递来一瓶常温矿泉水,瓶盖己经拧松了半圈:“你刚才通话时,我在楼道听到部分内容。

根据我的心率监测APP(与你的智能手表关联),你当前心率112次/分,比正常范围(60-100次/分)高28%,判定为情绪激动状态。”

他蹲下来,视线与苏晚晴平齐,语气没有波澜却格外认真,“矛盾核心可拆解为:1.职业价值否定;2.家庭经济责任分摊。

从理性角度分析,你的旧物整理业务,近半年平均月收入1.2万元,高于本地公务员平均薪资(6500元),且能为客户提供情感疏导价值(如张奶奶案例),无需否定自身价值;你弟弟的购房需求,属于个人成年后经济责任,不应强行转移至你的支出范畴。”

苏晚晴抬头看着他,眼眶突然就热了。

她吸了吸鼻子,声音带着哽咽:“可她是我妈妈啊,道理我都懂,可我没办法跟她争,一争她就说我‘不孝’‘白眼狼’。”

沈知节沉默了几秒,伸出手,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动作有点僵硬,像是练习了很多次才做好的姿势。

“我确实不懂亲情里那些绕来绕去的‘道理’,也不知道怎么劝你‘不难过’。”

他的眼神比平时软了些,像蒙了层薄纱的月光,“但我记得,你帮张奶奶修复那个铁皮饼干盒时,眼睛是亮的;你把整理好的旧相册交给客户,看着客户哭着说‘终于找回妈妈的味道’时,嘴角是翘着的。

你的职业能让别人开心,能让旧物‘活’过来,这就有意义,够了。”

那一刻,苏晚晴觉得心脏像是被一片温热的羽毛轻轻撞了下,酸意和暖意混在一起,堵得喉咙发紧。

她突然想起张奶奶说的“有些人看起来冷冰冰,其实心里比谁都干净”——沈知节就是这样的人,他不懂用温柔的话安慰人,却能用最首白的“事实”,戳中她最柔软的软肋。

晚上十点,苏晚晴刚洗漱完,手机突然震动了一下。

是沈知节发来的消息,只有一句话:“根据《人类情感行为研究报告(2023版)》第4.3条,当个体处于委屈情绪时,肢体接触(如拥抱)能提升愉悦概率65%,降低焦虑指数40%。

如果你需要,我可以现在过去提供拥抱,时长控制在10秒内,不会超出你的舒适范围。”

苏晚晴盯着屏幕上的文字,眼泪突然就掉了下来,嘴角却忍不住向上扬。

她拿着手机,手指在键盘上敲了又敲,最后只回了个“好”。

几秒钟后,门口传来轻轻的敲门声,打开门,沈知节站在门口,双手自然垂在身体两侧,身体微微前倾,像在等待指令的机器人。

可当苏晚晴轻轻抱了抱他时,她能感觉到他僵硬的身体慢慢放松,甚至用手掌轻轻拍了拍她的后背——动作很轻,却带着让人安心的力量。

原来再精密、再理性的世界,也会因为一个人,出现这样温柔的“误差”;原来那些不懂表达的真心,藏在数据和规则背后,比任何甜言蜜语都更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