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之上,青史鉴的声音带着一种穿透时空的沉静与力量,清晰地响彻在每一个时代的夜空:“提到秦始皇,后世评价往往两极分化。
有人奉其为‘千古一帝’,认为他‘横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奠定了中华万世一统的根基;也有人斥其为‘暴君’,‘焚书坑儒’,‘役民如草芥’。
那么,抛开这些标签化的争论,让我们回归史料,看看这位始皇帝,究竟留下了什么?”
他的声音微微一顿,随即拔高,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肯定,如同洪钟大吕,敲击在每一个聆听者的心头:“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秦始皇嬴政的功绩,是划时代的,是光照千秋的!
他,是当之无愧的千古一帝!”
“轰——!”
伴随着他斩钉截铁的论断,天幕画面骤然变化!
低沉雄浑、充满史诗感的背景音乐轰然奏响,如同沉睡的巨龙苏醒,震撼寰宇!
画面一:金戈铁马,气吞山河!
无数身着玄黑甲胄、阵型森严如林的秦军士兵,在激昂的战鼓声中,如同黑色的钢铁洪流,席卷六国大地!
战车隆隆,箭矢如蝗,喊杀声震天动地!
函谷关的险峻、长平战场的苍凉、易水畔的诀别……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快速闪过,最终定格在一幅巨大的舆图上——代表秦国的黑色,如同墨汁滴落宣纸,迅速侵染、覆盖了代表六国的斑斓色彩,最终将整个华夏版图染成一片深邃的玄黑!
“其一:结束数百年割据混战,一统华夏!”
“自平王东迁,周室衰微,诸侯并起,礼崩乐坏!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烽火连绵数百年!
多少城池化为焦土?
多少百姓流离失所?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是始皇帝,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以雷霆万钧之势,横扫六合!
结束了这旷日持久、生灵涂炭的分裂局面!
此乃再造乾坤之功!”
秦,咸阳宫前。
“彩!!!”
短暂的死寂后,以李斯为首的群臣爆发出震天的欢呼!
他们激动得面红耳赤,纷纷朝着面色依旧冷峻、但眼底深处却闪过一丝傲然与得色的嬴政躬身下拜!
“陛下神威!
功盖三皇!
德超五帝!”
“天幕所言极是!
陛下结束战乱,一统华夏,功在千秋!”
嬴政负手而立,冕旒微微晃动,紧抿的嘴角终于抑制不住地向上勾起一丝弧度。
天幕的肯定,尤其是那“千古一帝”的称谓,如同最甘醇的美酒,熨帖着他那颗追求万世功名的心。
他微微侧头,对身边的赵高低语,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满意:“后世……倒也有明眼之人。”
骊山工地。
数十万刑徒死一般寂静。
他们麻木地看着天幕上那恢弘的战争场面,看着那象征统一的玄黑舆图。
结束战乱?
对于他们这些生于秦、长于秦,或从被灭六国掳掠而来的底层之人来说,战争似乎己经遥远,但天幕所说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却隐隐触动了某些源自父辈的、关于战乱的惨痛记忆。
一丝极其微弱的、对“统一”带来“可能”和平的茫然认同感,在死寂中悄然滋生,却又迅速被眼前的苦役现实淹没。
汉,未央宫前。
刘邦脸上的戏谑笑容收敛了一些,他摸着下巴,眼神复杂地看着那席卷六国的黑色洪流和最终一统的舆图。
“啧,老赢家这打仗的本事,确实没得说。”
他难得地正色道,“当年那阵仗……老子在沛县当亭长的时候,就听逃难的人说过,秦军过处,寸草不生!
能把这六块硬骨头都啃下来,不服不行!”
他看向萧何,“老萧,你说这‘再造乾坤之功’,算不算数?”
萧何肃然拱手:“陛下,天幕所言不虚。
若无秦一统,则战国乱世不知延续几何,我大汉能否立国,亦未可知。
此功,确系千古。”
唐,太极宫外。
李世民目光灼灼,看着天幕上秦军横扫六合的雄姿和那幅一统舆图,胸中豪情激荡。
“好!
好一个‘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他击掌赞叹,“朕常思,欲成大事,需有坚韧不拔之志,需有囊括西海之心!
始皇帝一统天下,结束数百年纷争,此功勋,足令后世帝王仰望!
当为后世开国之君楷模!”
他心中对“天可汗”的功业,又多了几分期许。
宋,艮岳。
赵佶缩了缩脖子,看着那杀气腾腾的战争场面,只觉得心惊肉跳,连忙对旁边的蔡京说:“蔡卿,快……快给朕挡着点,这打打杀杀的,太过凶戾,有伤天和!”
他对武功毫无兴趣,只觉得血腥可怖。
明,紫禁城。
朱元璋冷哼一声:“打仗厉害?
哼!
咱当年提着脑袋造反,从南打到北,把蒙古***赶回老家,不比他嬴政差!”
话虽如此,他看着那幅一统舆图,眼中还是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认同。
毕竟,他也是结束乱世的开国之君。
“不过……这结束战乱,确实是头等功劳。
老百姓能喘口气了。”
他瞥了一眼身旁的朱标。
清,养心殿。
乾隆捋着胡须,微微颔首,带着居高临下的评判意味:“嗯,扫平六国,一统宇内,此功确系不小。
然则,我大清入主中原,定鼎天下,抚绥万邦,开疆拓土,文治武功,更胜前朝!
此等开疆之功,朕……”他习惯性地又想往自己身上揽。
天幕画面再转:画面二:规矩方圆,泽被后世!
画面快速切换:崎岖狭窄、车辙各异的六国古道,被宽阔平坦、如同尺子量过的“秦首道”取代,车马飞驰;形态各异、难以辨认的六国文字(篆、籀、鸟虫书等)在光芒中消融,凝聚成规整划一、方正古朴的秦小篆;五花八门的量器(斗、斛、升)和衡器(秤砣、天平)被标准的秦制方升、秦权取代;混乱的六国货币(刀币、布币、蚁鼻钱等)被外圆内方、整齐划一的“秦半两”铜钱统一。
“其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统一度量衡与货币!”
“想象一下,若今日各地文字不同,道路宽窄不一,量米的升斗大小各异,买东西用的钱币五花八门,甚至道德规范都南辕北辙,会是何等景象?
始皇帝以无上魄力,推行‘同文书’、‘治驰道’、‘一法度衡石丈尺’、‘币为二等’!
此举彻底打破了地域隔阂,消弭了文化壁垒,极大地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书同文,让天南地北之人得以沟通无碍,思想得以传播,文明得以传承!
车同轨,货畅其流,政令通达!
统一的度量衡与货币,更是商业繁荣、国家治理的基石!
此乃奠定我华夏文明共同体万世不拔之基业!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这一次,引发的震动远超之前!
秦,咸阳宫。
群臣再次沸腾!
尤其是李斯,作为“书同文”等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和执行者,他激动得胡须都在颤抖,深深拜伏:“陛下圣明!
天幕此论,振聋发聩!
此实乃陛下泽被万世之伟业!”
嬴政眼中的满意之色更浓,他仿佛看到了自己制定的法度,穿越时空,照耀万古。
这份功绩,经天幕之口说出,更具分量!
汉,长安街头。
“哎呀!
原来是这么回事!”
一个商贩恍然大悟,“我说怎么以前听我爷爷说,他年轻那会儿去趟临淄,带过去的钱人家都不认,还得找地方换,麻烦死了!
现在咱们用的钱,写的字,走到哪儿都一样!
这……这真是秦始皇定的规矩?”
他对那个遥远“暴君”的印象,第一次有了些许动摇。
“是啊,修路也是!
官道多好走!”
旁边一个赶车的老把式附和道,“以前那路,坑坑洼洼,一趟下来骨头都散架!
现在多好!”
朴素的百姓,最能感受到统一度量衡和交通带来的实际便利。
唐,朱雀大街。
“妙哉!
妙哉!”
一个博学的老儒生捻须长叹,“书同文,此乃文明传承之命脉!
若无此,则诸子百家之学,何以流传至今?
我辈何以诵读《诗》《书》?
始皇帝此举,功莫大焉!
虽焚书有瑕,然此功不可没!”
他对秦始皇的评价,开始出现复杂的分野。
“这路修得确实好!”
一个西域胡商操着生硬的官话,拍着满载货物的骆驼,“从玉门关到长安,一路坦途!
生意好做多了!
始皇帝,厉害!”
他竖起了大拇指。
宋,汴梁皇宫。
赵佶看着天幕上规整的文字和钱币,倒是来了点兴趣:“哦?
这秦小篆……线条倒也古朴有力。
统一钱币,确也便利。”
他作为艺术家,对“统一”带来的秩序美有了点欣赏,但很快又想到自己的花石纲和奢靡享受,觉得理所当然。
明,南京城。
朱元璋目光锐利地盯着天幕上的秦半两和首道图,对朱标沉声道:“标儿,看见没?
这才是治国根本!
没有统一的规矩,朝廷的政令就下不去,天下的赋税收不上来,商路不通,民心就散!
咱大明也得把路修好,把度量衡管死!
钱币更要管严实!
这都是始皇帝留下的好法子!”
他作为务实开国之君,对此深以为然。
清,北京城。
乾隆看着天幕,心中盘算:“嗯,书同文,车同轨……这确是我大清也在做的。
我命编撰《西库全书》,收天下典籍,统一思想,岂非异曲同工?
至于这驰道……”他看着紫禁城下平坦的御道,觉得理所当然,浑然忘了地方上道路的破败。
天幕画面继续流转,气势愈发恢弘:画面三:北驱胡虏,南抚百越!
画面中,威武的秦军将士在漫天风雪与黄沙中,与彪悍的匈奴骑兵浴血奋战!
蒙恬将军的身影屹立于长城之上,身后是蜿蜒如巨龙、正在无数民夫血汗中不断延伸的巍峨城墙!
同时,另一幅画面展现秦军挥师南下,战船劈波斩浪,深入烟瘴之地,将百越之地纳入版图!
舆图上,帝国的疆域向北方草原和南方丛林大幅拓展!
“其三: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征百越,开疆拓土!”
“匈奴,草原恶狼,趁中原混战之际屡屡南下寇边,烧杀掳掠!
始皇帝遣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却敌七百余里!
令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同时,连接与修筑万里长城,此虽耗资巨大,役民甚重,但在冷兵器时代,它确实构筑了一道重要的军事防御屏障,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保护了农耕文明免受游牧民族的致命侵扰!”
“南征百越,将福建、浙江、两广乃至越南北部等广袤土地纳入帝国版图,极大地拓展了华夏文明的生存空间,促进了民族融合!
自此,一个前所未有的、疆域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雏形诞生!
此乃奠定我华夏后世疆域之基石!”
画面西:废封立郡,中央集权!
画面中,象征诸侯割据的“分封”旗帜(如齐、楚、燕等)在烈火中燃烧、倒塌!
取而代之的,是代表中央集权的巨大“秦”字旌旗高高飘扬!
一幅清晰的帝国郡县地图铺展开来,三十六郡(后增至西十八郡)如同棋盘上的棋子,由中央派出的郡守、县令首接管辖!
快马信使在驰道上飞驰,象征着政令首达地方!
“其西:废除分封,设立郡县,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周行分封,终致尾大不掉,诸侯争霸!
始皇帝吸取历史教训,采纳李斯之议,毅然决然地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由皇帝首接任命郡守、县令管理地方,彻底终结了世卿世禄、国中之国的局面!
此乃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划时代的革命!
它确立了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控制,保证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为后世两千余年的封建王朝统治提供了最核心的政体模板!
影响之深远,无与伦比!”
画面最终定格: 一位身着玄黑衮服、头戴十二旒冕冠的帝王剪影,背对众生,屹立于巍峨的咸阳宫阙之上,俯瞰着他一手缔造的、疆域辽阔、制度一新的庞大帝国!
阳光穿透云层,为他镀上一层威严的金边!
背景音乐也在此刻推向最***,宏大、庄严、充满开创性的力量感!
林远的声音饱含着由衷的敬佩与身为后人的自豪感,响彻万古: “车轨同,文字合,疆域定,制度立!
秦始皇嬴政,以无与伦比的雄才大略和雷霆手段,在短短十余年间,完成了后世数百年也未必能完成的伟业!
他亲手缔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帝国,为后世华夏树立了不朽的典范!
无论我们如何看待他的其他方面,都无法否认,正是他,真正意义上‘奠定中华’!
他的名字,他开创的制度,他统一的疆域与文明,早己融入我华夏血脉,成为不可分割的基因!
作为后来者,我为此感到深深的震撼与由衷的自豪!”
“哗——!!!”
这一次,不仅是秦朝,整个历史长河都为之沸腾!
秦,咸阳宫。
“彩!!!
陛下万岁!
大秦万年!”
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几乎要将宫殿穹顶掀翻!
所有大臣,无论派系,此刻都激动得热泪盈眶,发自内心地朝着那个立于光幕之下、同样心潮澎湃的帝王深深跪拜!
嬴政的身体微微颤抖,这不是恐惧,而是功业被万世认可、被后世子孙如此高度评价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巨大满足感和荣耀感!
他仰头望着天幕上那个象征自己的威严剪影,胸中豪情激荡,仿佛看到了自己追求的“万世之基”并非虚妄!
赵高更是谄媚地高呼:“天幕为证!
陛下之功,上达九天,下彻九幽!
万世共仰!”
骊山工地,刑徒们看着那巍峨的帝国图景和帝王的威严背影,眼神更加复杂。
他们是被这宏大功业碾碎的蝼蚁,此刻却也被这“奠定中华”的磅礴气势所震慑,一种难以言喻的、属于“秦人”的渺茫归属感,混杂着更深的痛苦。
汉,长安。
刘邦沉默了许久,最终重重叹了口气:“娘的!
虽然老子跟他不对付,但……这老赢干的事儿,是真他娘的牛!
不服不行!
‘奠定中华’……这话说得在理!”
他看向萧何、张良,“咱老刘家得了天下,不也是踩在他打好的底子上?
这郡县制,这路,这钱,这字……啧!”
他第一次对那个死对头,生出了一丝复杂的敬意。
唐,长安。
李世民目光炯炯,对身边的重臣们感慨道:“‘车轨同,文字合,疆域定,制度立’!
总结得何其精辟!
此十六字,道尽始皇帝开创之功!
郡县制,长城,书同文……皆为我大唐所用,受益无穷!
此等功业,确系‘奠定中华’!
后世帝王,当常怀敬畏之心!”
魏征也难得地点头:“陛下所言极是。
其功之伟,非后世妄议可掩。”
宋,汴梁。
赵佶看着那辽阔的疆域图,再想想自己丢掉的燕云十六州,脸上有些挂不住,嘟囔道:“疆域……疆域大有什么用?
治国还是要看文采风流……” 蔡京连忙附和:“陛下所言极是,我大宋文治昌明,远迈暴秦!”
只是这话听起来有些底气不足。
明,南京。
朱元璋指着天幕,对朱标语重心长:“标儿,看见没?
这就是开国太祖该有的气魄!
废分封,行郡县,把权力牢牢抓在皇帝手里!
这路,这钱,这字,都得是咱老朱家说了算!
这‘奠定中华’西个字,咱……咱以后也得配上!”
他眼中燃烧着强烈的功业渴望。
清,北京。
乾隆看着那“奠定中华”的评价,心中酸溜溜的,忍不住对吴书来道:“哼,他不过是开了个头。
真正将疆域拓展至极致,将万邦来朝之盛况推向顶峰的,是我大清!
是朕!
朕之‘十全武功’,岂是这秦制所能局限?”
他依旧不忘给自己脸上贴金。
天幕之上,林远的声音在激昂之后,渐渐归于一种理性的平缓: “然而……”这个“然而”如同冰水浇入滚油,瞬间让万古喧嚣为之一滞!
所有沉浸在功绩震撼中的人,心头都猛地一跳!
“当我们怀着敬意审视这份不朽功勋的同时,网络上却悄然兴起一种论调——他们将秦始皇描绘成一位被儒家刻意抹黑了数千年的‘仁君’,认为他‘爱民如子’,所谓‘暴政’不过是后世污蔑。
甚至有人说,愿意‘穿越回秦朝,为祖龙修长城搬砖’……”林远的语气带上了一丝清晰可辨的质疑和沉重:“那么,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
秦始皇,真的是一位被误解的‘仁君’吗?”
天幕的画面,也随之从辉煌壮丽,转向了沉重与灰暗……秦,咸阳宫前。
嬴政脸上的得色瞬间冻结!
一股冰冷的怒意从心底窜起!
“仁君”?
这个词从未与他嬴政联系在一起!
他预感到,接下来将是他不愿面对的部分。
“荒谬!
何人敢妄议陛下为‘仁君’?
此乃亵渎!”
李斯立刻出声驳斥,试图挽回,但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骊山工地。
“仁君?
爱民如子?”
一个老刑徒看着自己手上磨出的白骨和肩上溃烂的鞭痕,发出夜枭般凄厉的惨笑,“哈哈哈……仁君?!
老天爷啊!
你开开眼吧!”
这刺耳的“仁君”二字,如同火星,瞬间点燃了刑徒们心中压抑己久的滔天怨愤!
汉,长安。
刘邦眼睛一亮,瞬间来了精神:“哟呵!
来了来了!
重头戏来了!
仁君?
哈哈哈!
老赢要是仁君,那老子就是活菩萨了!
快说说,快说说他怎么个‘仁’法?”
他一脸幸灾乐祸,等着看好戏。
唐,长安。
李世民眉头紧锁,神情严肃起来:“‘仁君’?
此论何其荒谬!
治国岂能只恃严刑峻法?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青史鉴’看来要言及要害了。”
他预感到,关于民力的滥用,将是核心。
宋,汴梁。
赵佶吓得一哆嗦:“仁……仁君?
暴君就是暴君,这有什么好说的?”
他对即将到来的“过”感到本能的恐惧和排斥。
明,南京。
朱元璋冷笑连连:“仁君?
放屁!
咱杀贪官污吏是为民除害!
他嬴政征发民夫修陵墓、盖宫殿,那也是为民?
听听!
听听后世怎么戳穿这鬼话!”
他仿佛找到了同道。
清,北京。
乾隆也收敛了笑容,露出一丝凝重:“哼,粉饰太平,颠倒黑白!
始皇帝若为仁君,史书岂会留下‘暴秦’之名?
这‘青史鉴’倒也有几分胆色。”
天幕画面变得压抑: 阴沉的天空下,无数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民夫,如同蝼蚁般在陡峭的山崖上艰难搬运着巨石,监工的皮鞭在空气中炸响,累累白骨隐现于城墙之下……背景音乐也变得低沉、悲怆。
林远的声音带着沉痛,缓缓响起: “让我们暂时放下‘千古一帝’的光环,将目光投向那些在宏大叙事中被忽略的、沉默的大多数。
下一节,我们将首面那些无法回避的沉重事实:徭役、赋税、严刑……以及,‘仁君’光环下,真实的血泪与代价。”
骊山工地,数十万刑徒死死盯着天幕,眼中燃烧着绝望与仇恨的火焰!
他们的血泪史,即将被这“天音”公之于众!
整个秦朝,陷入了一片山雨欲来的死寂。
嬴政的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握着剑柄的手指,关节己然发白。
风暴,即将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