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静书斋列诺!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开局一个碗:我成朱元璋了?

第3章 云游 重回皇觉寺

发表时间: 2025-04-22
西人来到城门口,经过门口守卫的盘查后,陆续进了城。

“马姑娘,现己安全入城,那我兄弟几人就不多做陪了,先行告辞。”

陈芝带头向马秀英辞行,胡塞这黑大个看着大哥辞行也学着做了个揖,杨呈也赶紧有样学样。

“多谢三位义士了,山高路远,还望三位日后多保重。”

马秀英道别后,就向着郭府走去。

“大哥,我们先找个店家住下再吃点东西吧。”

胡塞说道。

“也好。

朱兄要不与我们一起?”

陈芝发问。

杨呈想了想便答应了。

三人找了家客栈落了脚,吃了顿饭后,便在濠州城内东逛西逛,一连多天皆是如此。

没过几天三人就己经将濠州城的基本情况打探清楚了。

某一天中午吃完饭,陈芝便开口道:“朱兄弟,我二人如今任务己经完成,即将打道回府回安西,不知朱兄弟是否愿意入我明教,与我等一同回去?”

杨呈纠结了,这几天跟着陈芝还有胡塞蹭吃蹭喝,人家对自己这么好,要是贸然拒绝感觉自己不仁不义。

但是如果头脑一热加入明教,之后也不知道是福是祸。

犹豫再三,杨呈以朱重八的情况回答:“抱歉,二位兄台。

一路上多受照顾。

但我本为淮西人士,还是希望能留在淮西,日后若是二位兄台再来淮西,我必作陪。”

“也罢,你我相识本就是缘分一场,这点盘缠就留给朱兄,生逢乱世,还望珍重。”

陈芝说罢把包袱里的钱取了一些出来,递给了杨呈。

杨呈受宠若惊,但拗不过陈芝,还是接受了这一笔钱。

随后看着二人翻身上马越行越远。

杨呈看着手里的钱,想到自己现在又是孤身一人,也不知道能投奔谁,也不知道能有什么营生干,未来的迷茫感和无助感涌了上来。

杨呈拿着手中的盘缠,走出濠州城,在这个举目无亲的世界,杨呈只能不断云游来为自己寻找机遇。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杨呈想着便出发了,一路上杨呈凭借自己和尚的身份还是化了不少缘的,所以凭着陈芝胡塞送的盘缠,杨呈在接下来的三年中从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进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阳,又往北走到汝州、陈州等地,东经鹿邑、亳州。

三年来杨呈走遍了淮西,见识到了数不清的风土人情,也真正的看到了蒙元的黑暗,那是光读历史书难以详知的黑暗,人们的心中充斥着失望,没有对生活的向往。

高额的赋税,地主的盘剥让底层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再加上蒙元对人划分的等级制度,让底层***更是雪上加霜。

这三年里风起云涌,无数的农民起义在各地爆发,杨呈在云游的过程中也听见了不少英雄人物的事迹,其中比较响亮的口号就有“明王出世,普度众生”,每当杨呈听见这句口号,杨呈都会回想起自己之前和陈芝胡塞二人的奇遇,也不知道这二人如今在明教还过的好吗。

当杨呈对元末的社会有了真正的感受,再加上各种农民起义和明教、白莲教等教派的影响,杨呈越发感觉自己魂穿朱元璋的背后所要肩负的重担。

“驱除鞑虏,再塑华夏。

原来是这么艰难的一件事吗。”

杨呈回想起后世对朱元璋的评价,只感觉到自己身上的责任又重了一分。

“如今的我可以做到吗?”

杨呈看着自己的手,又看了看天,但当杨呈看向人世间的不平事,杨呈还是下定了决心。

“倾一人之力,扶华夏万民。

虽九死其犹未悔。”

虽然下定了决心,但腹中传来的饥饿让杨呈还是清晰的认识到要想重塑华夏,自己得先填饱肚子再说。

当杨呈打算再一次化缘时,杨呈却惊奇的发现,自己在经历了三年的游历后,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自己回到了凤阳。

杨呈看着眼前的皇觉寺,不禁想起这三年来的云游路,当年正是穿越到这里,从这里出发,如今又回到这里,缘分真是让杨呈觉得妙不可言。

叩响寺门,杨呈等到了一个小僧人给自己开了门。

“阁下是从何而来啊?”

小僧抬着头,看着杨呈。

“我本是皇觉寺弟子,早年外出云游,如今路过想回来拜访一下。”

杨呈也低头看着眼前的小孩子。

“好的,你等等,我去问问师傅。”

说完小僧人就跑走了。

“师傅师傅!

有人来啦!”

小僧人边跑边喊。

看着这么有活力的孩子杨呈也是不经意的露出了微笑,三年来他见过太多面露男色的孩子,如今看着这么可爱的小孩子,杨呈的内心也是感到了一丝慰藉,同时杨呈更是觉得自己身上的责任,他决心要在之后让天下的孩子都能肆意大笑,在田地间、城镇里快乐的奔跑、玩闹。

“阿弥陀佛,为师嘱咐你多少次了,佛门清净之地,不要跑着吵闹。”

杨呈想着想着,一个老僧人带着刚才的小孩走了过来。

“是,徒儿知错了。”

小僧人在老和尚的教训之下耷拉着个脑袋,嘴里嘟嘟囔囔的。

当老和尚来到寺院门前,一眼就认出来了站在门口的杨呈。

“是你吗,重八?”

老和尚发问。

“许久不见,大师别来无恙。”

杨呈向老和尚行礼。

“快快快,快进来,平儿快去倒杯水来。”

老和尚将杨呈带到内室中休息。

“阿弥陀佛,重八,这么多年没见,不知你近况如何啊?”

老和尚关切的问道。

“这几年我走遍了淮西,对当下的现状也有了进一步的感悟。”

杨呈回答道。

“不错,有了阅历总是好的,你能回来贫僧真的很高兴,当年将你赶走实属无奈之举,如今看见你,贫僧真的为你高兴。”

老和尚说。

“师傅不必如此,早年如不是皇觉寺给我一口饭吃,我也早就饿死了,皇觉寺对我的救命之恩我不敢忘。”

杨呈回答。

“阿弥陀佛,既然回来了,就在寺里住上几天吧。”

说罢,老和尚起身走了。

杨呈见老和尚走了,坐姿也逐渐松弛下来,就在杨呈刚放松下来时就听见一旁的一个大和尚在向他招手。

然而由于没有原主的记忆,杨呈并没有认出眼前的和尚是什么人。

只能怀揣着疑问走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