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静书斋列诺!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三国:二周目诸葛亮

第3章 才女月英

发表时间: 2025-05-24
数日后,秋高气爽。

诸葛亮带着诸葛均,备了些薄礼,前往数里之外的黄家湾,拜访沔南名士黄承彦。

黄承彦乃荆州名士,与庞德公、司马徽等人齐名,学识渊博,为人豁达。

前世,诸葛亮便是通过黄承彦的介绍,才得以结识荆州诸多名流。

一路行来,诸葛亮的心情颇为复杂。

既有对故人的怀念,也有对即将发生“初见”的期待与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黄府门前,早有仆役通报。

不一会儿,一位须发皆白,但精神矍铄的老者便迎了出来,正是黄承彦。

“哈哈,孔明、均弟,稀客稀客啊!

快快请进!”

黄承彦热情地招呼道。

“晚辈诸葛亮(诸葛均),拜见黄前辈。”

兄弟二人躬身行礼。

“莫要多礼,快进来坐。”

黄承彦将二人引入厅堂。

分宾主落座,奉上香茗。

黄承彦打量着诸葛亮,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孔明啊,近日常听德公(庞德公)提起你,说你胸怀大志,见识不凡,有管乐之才,今日一见,果然器宇轩昂,非池中之物啊。”

诸葛亮谦逊道:“前辈谬赞了,晚辈不过一介山野村夫,偶读诗书,略有所得罢了,岂敢与管仲乐毅先贤相比。”

他这番话并非完全自谦,重生之后,他更加明白,前世的自己虽然有才,但也确实有几分年少轻狂。

这一世,他要更加沉稳内敛。

黄承彦抚须而笑:“孔明不必过谦,年轻人有志向是好事。”

“如今汉室倾颓,群雄并起,正是英雄用武之时,以你之才,若能择一明主而事,必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诸葛亮心中一动,知道黄承彦这是在有意试探。

他微微沉吟,道:“前辈所言极是,亮虽不才,亦常忧心国事,只是如今天下纷乱,明主难寻,亮唯有静观其变,待时而动。”

他没有首接表露心迹,但话语中也透露出自己的抱负和择主标准。

黄承彦点了点头,眼中赞赏之色更浓,他喜欢诸葛亮这份不急不躁的沉稳。

几人又闲谈了些许荆州士林轶事和天下大势。

诸葛亮凭借两世的见识,偶尔几句点评,便能切中要害,令黄承彦暗暗称奇。

正谈论间,忽闻一阵轻巧的脚步声从屏风后传来。

“阿爹,午膳己备好,是否请客人移步用膳?”

一个清脆悦耳的女声响起。

诸葛亮心中微微一动,知道是她来了。

黄承彦笑道:“好好好,孔明,均弟,老夫备了些薄酒素菜,还请赏光。”

说着,便起身引二人向内堂走去。

绕过屏风,只见一位身着素雅襦裙的年轻女子俏立一旁。

她容貌算不上绝美,肤色也略显黝黑,但一双眸子却异常明亮,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仿佛能洞察人心。

她的气质沉静娴雅,带着一股书卷气,与寻常女子颇为不同。

这便是黄月英。

“月英,快来见过两位诸葛家的小郎君。”

黄承彦介绍道。

黄月英落落大方地对着诸葛亮和诸葛均敛衽一礼:“小女子月英,见过孔明先生,均平先生。”

她的声音如同她的名字一般,清朗如月下铃音。

“黄姑娘有礼。”

诸葛亮和诸葛均亦回礼。

诸葛亮的目光与黄月英的目光在空中短暂交汇。

他从她的眼中看到了一丝好奇与审视,而他自己的眼神,则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温柔与欣赏。

他知道,黄月英以才智闻名,但相貌平平,甚至有阿丑之称。

但此刻在他眼中,黄月英身上那股独特的知性气质,远胜过世间无数徒有其表的庸脂俗粉。

阿丑之说,多半是世俗偏见罢了。

午宴之上,黄承彦兴致颇高,与诸葛亮谈古论今,甚是投契。

诸葛均则与黄月英的弟弟黄硕言谈甚欢。

席间,黄月英偶尔也会参与到黄承彦与诸葛亮的谈话中,她言语不多,但每每开口,都能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令人刮目相看。

诸葛亮注意到,黄月英对一些机关巧器似乎颇有研究,谈及鲁班、墨子之时,眼中更是异彩连连。

这让他心中暗喜,前世黄月英便以才思敏捷,精通机关术数闻名。

“孔明先生,小女子听闻先生常自比管仲乐毅,不知先生以为,当今之世,若行管乐之策,当从何处入手?”

黄月英忽然开口,明亮的眸子看向诸葛亮。

此言一出,黄承彦也饶有兴致地看向诸葛亮。

这是一个相当尖锐的问题,既考验诸葛亮的学识,也考验他的应变能力。

诸葛亮微微一笑,从容答道:“黄姑娘此问,可谓切中肯綮,管仲相齐,尊王攘夷,富国强兵;乐毅仕燕,连弱攻强,匡扶危局。”

“二人之策,皆因时而异,因势而变,当今之世,汉室衰微,诸侯割据,百姓流离,若欲拨乱反正,首在得人,次在得地,终在得民心。”

“人者,智勇之士也;地者,险固之基也;民心者,王霸之本也,三者兼备,方可图谋天下,重振汉室。”

他这番话,虽然没有首接回答如何入手,却点明了匡扶汉室的核心要素,也隐隐透露出隆中对的雏形。

黄月英听罢,明眸中异彩更盛,她深深地看了诸葛亮一眼,点了点头,不再多言,但显然对诸葛亮的回答颇为认同。

黄承彦更是抚掌大笑:“好一个得人、得地、得民心!

孔明之见,深远矣!”

一顿午宴,宾主尽欢。

告辞之时,黄承彦亲自将诸葛亮兄弟送到门口,并约定日后多多往来。

诸葛亮与黄月英再次对视一眼,彼此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惺惺相惜的意味。